法國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歷史,從藝術史來說,稱為“巴洛克時期”,這是歐洲藝術傾向奢華的時期。湯曉燕的《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則告訴我們,正是從這時起,兩性之間的服飾差異日趨加大,這種差異性至今清晰可辨。所以我們現代社會繽紛的女裝,其實很多樣式發源于法國大革命那段時期。最重要的是,那段時期政治和思想的解放,打碎了社會階層的枷鎖,從而讓服飾的自由發展起來,這種自由思想流傳至今。
新貴與服飾:惡紫之奪朱也
服飾向來都是身份的標識,尤其是階級社會。因此在禮崩樂壞的時期,服飾的混亂將讓知識分子痛心疾首,“惡紫之奪朱也”。從湯曉燕的論述中,我們得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裝有兩大傾向,看似截然相反:一是女裝日益奢靡,花紋繁飾,首飾精美,與男裝差異日益加大;第二是部分女性以身著男裝為時尚,甚至挎著彎刀、佩劍和手槍。這兩者辯證統一地說明了在大變革時代,階級身份打碎重塑的過程。
女性穿著男裝,是爭取平等的政治公民權利的前奏。于是,當局拒絕了女性攜帶武器的請求,并且不允許女性在法國軍隊中服役,直到20世紀。女性要求留短發,也是大革命的遺存。很多女性在恐怖時期入獄,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不愿意在上斷頭臺前讓別人剪自己的長發,寧愿自己動手。激烈動蕩的局勢讓女性卷入了斗爭之中,但也因此為女性爭取到了新的權利。至于奢靡的女性服飾,這是以前的下層平民對上流貴族的模仿。以前服飾是等級的標識,而平民階級可以穿著奢靡的服飾,曾經讓很多貴族階級痛心疾首。而從此,金錢在社會等級中的作用日漸增高,社會階層重新洗牌。
澤披后世:服裝凝結了新的價值取向
湯曉燕從紛繁的服飾中看到了時代的特質。她認為,服飾不僅是一種自我的表達,更是社會規約的體現,而且背后有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和權力結構的安排。
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混亂無序,傳統社會道德瓦解,服飾區分階層的功能大大改變。正是這樣的社會轉型期,造就了巴洛克時期紛繁復雜的藝術和服飾,也為未來服飾和藝術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可能。隨后的19世紀,隨著新階層的固化,簡潔的服飾占了上風,服飾變遷反而不那么激進。因此,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更能了解時尚變化最劇烈的那一段風潮,了解我們現代服飾的發源。
巴洛克時期正對應我們的晚清時期,琺瑯彩、翡翠等奢靡的裝飾手段和材料進入我國并風靡一時,雕刻繁復的紫檀家具成為上層階級的新寵,取代了造型簡潔的明式家具。這與西方尤其是法國的服飾、藝術發展步調極為一致。只是這時候,我國的社會遠沒有法國那樣動蕩,而我國女性崛起還尚待時日。(原業偉)
來源: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6-06/08/nw.D110000zhdsb_20160608_2-1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