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出版人不僅僅要體現出“大學”二字的厚重和睿智,還需要立足于學術與經營之間,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取得可貴的平衡;且需要放眼世界,為出版事業帶來海外的陣陣新風;更需要專注于探討,對未來進行大膽的構思與設想。大學出版人都以默默篤行取得進步,最終產生驚人的成績。
許多大學出版人都兼具學者與企業家這兩種身份,浙江大學出版社社長魯東明也不例外,除了是社長,他還是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院派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社
在出任浙江大學出版社社長之前,魯東明曾經做過浙江大學人事處處長、圖書館館長、信息中心主任,一直以來都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當被問到是從何時到出版社來做社長,他很準確地說出——2014年5月16日。他也坦言,在此之前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出版社社長。
魯東明談到,在圖書館做館長的時候,“學校圖書館每年都會買很多書,但有的書買回來其實沒有人看。”說起這些書,魯東明說,“每年買回來的圖書有十幾萬冊,有的買來以后就一直在‘sleeping’,所以我叫它們‘睡書’,‘睡書’并不是‘死書’,而是沒有人去喚醒它。圖書館有密集書庫,有的書放到密集書庫時,我們發現都還沒有人借過。那時候我就覺得市面上圖書很多,但是有些真正需要的書卻買不到。”
到了出版社,魯東明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如何更好地滿足讀者需要,出版受讀者歡迎的書,怎樣成為對浙江大學更具價值的出版社——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魯東明說:“目標其實很明確,一直以來,浙江大學要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浙江大學出版社就要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出版社。戰略也很明確,就是精品化、數字化、國際化。”在出版體系當中,大學社的功能和定位有著自己的特色,也有著獨特的價值,就是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國際化優勢。跟學校的工作做好對接,既是責任所需,也是發展基礎。在明確了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后,如何深化實施戰略,更好、更快地達到目標,是魯東明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魯東明說:“一方面要將浙江大學的優勢發揮足;同時,出版社要反哺和支撐學校的發展。隨著前幾年轉企改制,大學出版社也開始企業化運作,我們其實還應該回頭看看起點,大學出版的本質是什么,要做到不忘初心。
因此,他提出要跟學校加強學科互動,要跟學校同步發展。因為在他的心中,浙大社既是出版行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應該是高水平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據了解,浙大社的“學術著作與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已被納入《浙江大學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這個改革就是要促進與學校的學科互動。
行動派 專業化是精品化的基礎
近年來,在出版業轉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大學社都強調要做大規模,也都強調激發和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對員工個體進行考核。浙大社是全國大學社的縮影,不可能脫離整個行業的發展,所以發展軌跡跟其他大學社一樣,也在大力發展,不斷擴大規模和碼洋。當規模擴大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穩定規模,提高質量和品質。
就在這個轉彎點上,魯東明當了社長,因此他首先要考慮優化頂層設計和考核機制,從激發個體積極性,變成發揮集體的優勢。魯東明說:“浙大社是綜合性出版社,既然形式是綜合的,內涵也應該是綜合的,這就要求我們內部要協同、要合作,把出版社做出特色來。”
2014年,魯東明擔任社長以來,出版社的調整分為兩步,即從外圍到核心。對于改革,魯東明打了個有趣的比方:“一輛車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首先要檢查一下螺絲是不是擰緊了,否則一腳踩下去,螺絲松掉,這就糟糕了。”
浙大社的調整就是從“擰螺絲”開始的,首先是加強質量管理和人力支撐,修訂、完善一系列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并成立編校中心和質量檢查部,為全面提高圖書質量提供有力保證。
為提高“國際化”水平,浙大社在以前版貿部的基礎上成立了國際合作與發展聯絡部,人員從原來的1個擴充到了5個,并設立總監崗位負責工作開展。魯東明認為,版貿只是國際合作的一個方面,名稱的改變是內涵和外延的拓展。
人力資源部的成立,在魯東明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也許與他做過人事處處長的經歷有關。他說:“要發展,人是最關鍵的,人是最大的資本,也是最重要的資源。”
魯東明認為,要實現精品化,首先要做到專業化。一個人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精。想要做深、做細,就要專注和投入。
因此,魯東明對編輯部門進行了調整。第一個成立的是教材出版中心,專注做教材出版。接下來,成立了社科出版中心和科技出版中心,專注社科領域和科技領域的學術出版;成立了藝術出版中心,以國家級文化精品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為起點,增強對藝術史論的研究,并成立文創工作室,將藝術出版與文創結合在一起,希望在“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帶動下,實現專業化,向文創產品輻射。
在此基礎之上,浙大社開始實行個性化考核,為此,浙大社出臺了一個文件——《完善浙江大學出版社員工職業發展環境的指導意見》。魯東明說這是出版社的“憲法”,是他當社長期間,為員工發展制定的“憲法”和保障。在這個文件的基礎上,實施崗位分類管理,設置各崗位晉升通道。
魯東明說:“一個人職業發展通道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今天肯定是在混日子。人都需要發展通道,有的人愿意走斜坡,就給他陡一點的通道,有的人喜歡在平地上走,可以給他平一點的通道;有的人喜歡拐來拐去,就給他山道走走。我們要個性化地為員工設計職業發展通道。”此外,浙大社還提出了“5153”人才隊伍建設計劃,要形成5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領軍人才,培養15位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骨干人才,儲備30位業績優秀、能支撐出版社未來發展的青年人才。在魯東明看來,如果員工愿意付出青春和努力,他就愿意投入精力和資金去培養。
務實派 做深做好做實
其實,對于浙大社的發展,魯東明的愿望很樸實,那就是做到出版社離不開大學,大學離不開出版社。對于來到社里的一系列調整,魯東明說這并不是他的創新,他只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做深、做好、做實,將浙大社的發展目標和戰略突出和加強,確保目標能更快、更好地達到。
魯東明說:“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化,發展目標和戰略的內涵是在不斷刷新的,外延是在不斷擴展的,重要性和出發點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不能教條地去做,應該立足當下去思考世界一流大學出版社是什么,精品化、數字化、國際化是什么。對我來說,真正把內涵理解透徹,路徑就會更好、更清晰。做到使精品化、數字化、國際化能夠真正為目標服務,同時能夠滿足發展的需要。”
作為學者,魯東明對學術的追求、對學術出版的認識都要更為深刻,在推出有創見的圖書方面更為大膽和有遠見,他不僅僅執著于學術,也總能在學術與商業中實現更好的平衡。
魯東明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對學術顯得非常務實。談到學術出版,在他看來,好的學術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界和學術界,學術專著中的理念只有被大眾認可和接受,才能變成社會的風尚,才能變成社會生產力,從而影響社會。他說:“就拿我的專業舉例,好的計算機研究就必須得到應用,如果僅僅是論文發表了很多篇,技術卻得不到應用,那肯定是不行的。這可能和我的個性有關系,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推出去,可能會很辛苦,但是更踏實。”
國際化一直以來就是浙大社發展的一大特色,浙大社很早就開始與施普林格、愛思唯爾等國際出版集團有了合作。近年來,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開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出版業肩負重要的使命。魯東明說:“如果中國出版業要國際化,首先大學出版社要國際化;如果大學出版社要國際化,那么像浙大社這種名校辦的出版社就要國際化。”
如果說以前與國外出版機構的合作是“借船出海”,下一步浙大社就要“造船出海”了。在魯東明看來,浙大社的國際化不只是為了提高出版社的產值,更重要的是讓編輯開拓視野,將浙江大學的聲譽通過出版社傳到國外去。
目前,浙大社已經與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進行戰略合作,建立了“一帶一路”主題出版平臺,把相關研究成果出版,通過圖書的形式傳播出去。在2015年8月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浙大社舉辦了“‘一帶一路’主題出版@北京”的活動,發布了《“一帶一路”讀本》、《“一帶一路”一百問》《阿里壁畫:托林寺白殿》等出版成果。2015年年底又舉辦了“‘一帶一路’主題出版@伊斯坦布爾”的活動,計劃今年還將舉辦“‘一帶一路’主題出版@雅加達”的活動。
思想派 出版業供給側改革
出版業庫存猛增,就是供給側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供給側改革就是國家鼓勵企業要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生產,而不是生產出來,鼓勵老百姓去買。這是魯東明對供給側改革在出版業的理解。所以,浙大社的大眾出版和少兒出版的定位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簡單地開辦這兩個板塊。
大眾出版應該是學術出版的延伸,大學社要將學術成果以大眾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出去。浙大社在主題出版方面做了很多文章,魯東明說:“主題出版圖書可能是各地人民社出版的多些,我覺得大學社也該做出貢獻,因為大學出版社是有學術功底的,應該對這些內容做出新的詮釋和延伸。”
身為大學教授,魯東明發現現在的學生專業知識掌握得不錯,但人文素養、處世之道有待提高。因此,他認為浙大社少兒出版的定位應該是為成長服務,帶著高水平大學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促進少兒健康成長的先進理念來做少兒出版,這樣才與大學出版社更加般配。
魯東明還闡述了他對“出版前移”和“出版后移”的理解,他認為,出版是個生態圈,一個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圖書的形式出版了,這本書被其他學者閱讀和研究之后,很可能會引發又一本書的出版。“以前做出版往往是有了成果就出版,現在要把出版前移到產生這個成果的過程當中去,把出版變成服務,讓學者的研究成果能夠出版。出版后,這本書如何讓別人看到,如何體現作者的學術地位,這就是出版社的后端服務,即出版后移。”魯東明解釋說。
出版是整個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環節,所以不能孤立地做出版。在魯東明看來,浙大社是資源型的出版社,只有通過廣泛合作才能做大。他說:“廣泛合作就需要打通各個資源環節,把出版社主動放到學術產業鏈中,在產業鏈中,出版社就是一種資源。也許很多東西對出版社自身來說不是資源,但是放到環境中就是一種資源。比如植物排出的氧氣,對于人類來說就是一種資源。”
對于媒體融合,魯東明認為,要回歸到出版的本源來看待這個問題,融合與否其實是方法。媒體融合其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管是紙質出版還是數字出版,本來是融合的,現在很多時候被人為地割裂了。他說:“融合與否是不同需求造成的,如果需要兩種同時表達,那就融;如果不要兩種表達,那就不要融。有些適合數字出版就先數字出版,有些適合紙質出版就紙質出版,這是規律本身所決定的。比如,能最直觀地報道新聞現場的,肯定是電視;要仔細品讀新聞肯定是通過報紙;要實現及時播報則首選網絡媒體。”
幽默派 曲高卻不和寡
魯東明很喜歡舉例子,這一點出版社的員工深有體會,每次開會,員工都能感受到他的幽默。在整個采訪中,一個問題經過他的舉例回答,讓記者理解起來非常容易,也使得整個采訪過程顯得非常輕松愉快。
對于近兩年來所做的改革,他坦言,到了出版社之后,一直在謹慎地調整方向,統一思想,穩扎穩打,可能發展并不是很快,但都是為了積蓄力量。今年,魯東明開始跟員工說:“我們現在已經進了高速路口了,前面的路就需要大家加大油門了。”
魯東明非常重視大眾出版和少兒出版板塊。在他看來,出版也是個生態圈。就像公園需要有草地、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和生態圈。做出版也是一樣,做學術出版是大學社的本分,做大眾出版和少兒出版則是為了轉變思維方式。魯東明說:“如果出版社只按一種思維方式運作是要銹掉的,這就跟吃飯一樣,要葷素搭配。大眾出版和少兒出版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板塊。我們要通過大眾出版和少兒出版深入市場。”
一年前,魯東明曾把書比喻為咖啡豆,在他看來,文化的結晶就是圖書,圖書是原汁原味的東西。而文化行業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咖啡豆”磨出來的,糖多放一點、少放一點,會調成各種口味的咖啡。目前,浙大社已經成立了杭州一源數字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這成為浙大社文化跨界的橋頭堡。
對于浙大社數字化方面取得的成績,魯東明說道:“這兩年出版社都在不斷轉型,環境與前幾年不一樣了。浙大社數字化的可持續競爭能力還需要不斷加強,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傳統就是創新抓機會,接下來還需要不斷創新抓機會。”
“十三五”時期是浙大社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出版社的攻堅時期。浙大社制訂的“十三五”規劃積極服務于國家文化戰略和浙江大學“六高強校”戰略,以培養優勢產品線為抓手,打造浙大社的出版品牌,使得浙大社能夠走在大學社前列,在出版行業中不斷進步。對于浙大社的未來,魯東明滿懷信心,他笑了笑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盛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