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到這本書的寫作邀請是在2014年的8月份。中改院特地開了一次座談會,傾聽大家對“大國大轉型——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的看法。彼時正值互聯網金融誕生一周年,業內對于互聯網金融也有了很多的看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探討大國大轉型,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因為在新常態背景下金融業的改革是決定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因素。互聯網金融作為未來我國經濟金融領域的重要力量,已經得到高層的首肯。那么互聯網金融將邁向何方?未來將會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但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幾個問題,那就是究竟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互聯網金融有著怎樣的生態體系?我覺得這些是應該首先回答的。如果連概念都不能明確,那么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等只能是瞎子摸象。
而且接到邀請的時候,一些重要的戰略理念如經濟新常態、工業4.0、“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也是剛剛提出或者還未提出,導致我們沒有從一個更加宏觀或有深度的層次去思考互聯網金融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工業4.0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核心都是強調未來經濟構成和經濟驅動的數字化,或者成為數據化,數據的傳輸、交互、匹配等以數據為核心的一系列過程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如果說工業4.0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對“互聯網+金融”數據化的要求,那么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則是將這一過程逆向化了。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就是利用大數據來完成過去傳統金融所不能或不值得完成的信用評估、違約概率、風險定價等一系列過程。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本身強調的就是數據化。從這個層面上講,工業4.0、“互聯網+”行動計劃與互聯網金融其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所以說,如果從工業4.0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來審視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或許能夠更容易理解為什么互聯網金融一產生就迅速得到了認可,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本書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力圖回答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生態系統構成如何這三個問題;并在緊密圍繞互聯網金融核心要素的基礎上,向大家闡釋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模式,以及其基本特點、為什么屬于互聯網金融等。其實這些問題是現在的研究大多忽略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在不深究各個業務模式的情況下,而直接進行模式的分析,是缺乏嚴謹性的。現在互聯網金融疆域未定,比如P2P、眾籌等,為什么將這些模式納入互聯網金融的范疇?這樣的問題仿佛沒有人關注,也沒有人能回答。作為一本系統介紹互聯網金融的書籍,仔細地研究這些問題很有必要。
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就是指互聯網企業利用IT技術和積累的大量數據,試圖通過技術和方法創新來完成客戶的信用評估和風險定價,從而可以繞過傳統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行為。大數據、低交易成本和方便快捷的用戶體驗是支撐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支柱。特別是大數據的運用,是支撐互聯網金融所有業務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力量。完整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則包括征信、搜索、在線理財、大數據金融、P2P、眾籌、第三方支付七種模式。其中征信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征信作為保障,一些金融活動將無從談起。傳統金融機構也正是無法完成對草根經濟的征信,導致了互聯網金融的產生。搜索是互聯網金融體系的流量入口。用戶會通過搜索來實現產品的匹配。在線理財、大數據金融、P2P和眾籌是互聯網金融的投融資模式,負責產品的設計和出售。最后,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資金高速公路,所有的資金移動都通過第三方支付來完成。所有的這七種模式構成了完整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缺一不可。但是,在這里,我們強調,互聯網金融盡管相比傳統金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定位仍然是現有金融體系的補充。
互聯網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在線理財、大數據金融、P2P和眾籌這四種投融資模式。因為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的一種,同樣是進行資金的投融資服務的,通過在線理財、大數據金融、P2P和眾籌互聯網金融實現資金的融通。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這四種投融資模式上面,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核心要素都有充分的體現,特別是大數據。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是互聯網金融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信用評估、風險定價和風險控制上面。在在線理財產品中,要利用大數據進行流動性風險預測和評估,在大數據金融、P2P和眾籌中,要利用大數據進行信用評估。當然在其他模式中,大數據的應用同樣重要。
本書是一本全面、深刻介紹互聯網金融的書籍,全書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紹轉型中的大國經濟;第二章介紹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第三到九章就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分別展開了探討,著重圍繞大數據這一互聯網金融的根本創新展開;第十章是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思考。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廣闊、深奧、復雜的金融生態。對于這樣一個尚處在不斷演進中的話題,要給予其一個全面、完整、客觀、翔實的描繪,其難度可想而知。唯有以演進的視角和持續的關注才能窺視其美妙的精華。(管清友 高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