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臺灣素來甚有好感,幾乎每年都會去臺灣旅游。今年整個春節我都在臺灣度過,上一回則是2014年底到臺北去聽陳升的跨年演唱會,回來之后我還寫過一篇《這一代的臺北》。
我這一代人,早年對臺灣的了解和印象,幾乎全部來源于歌曲。80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首歌叫《外婆的澎湖灣》非常火,常常在馬路上就聽到人哼唱,很好聽。有一回我逮住人問才知道這是一首來自臺灣的民謠。在這之后,我上大學的時候,臺灣流行歌曲進入大陸,羅大佑、李宗盛、鄧麗君成為了我們這些年輕人耳邊最常聽到的聲音。
這些歌曲里常常出現地名,后來這些地點成為了我們去臺灣出差、旅行的地標。
我很喜歡羅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鎮》: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臺北不是我想象的黃金天堂/都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在夢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廟里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夢中的姑娘依然長發盈空/再度我唱起這首歌/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有一次去臺灣的時候,我就專程找了一個空隙時間前往這座臺灣中部西海岸的小鎮。
這樣的“景點”多不勝數,《外婆的澎湖灣》里的澎湖灣、《阿里山的姑娘》里的阿里山、鄧麗君唱過《綠島小夜曲》里的綠島、蔡琴演唱的《淡水河邊》里的“黃昏的淡水河邊”、還有頻繁出現的臺北最大的商業街“忠孝東路”……所以當時我們很多人雖然沒有去過臺灣,但仍會覺得對臺灣是“熟悉”的、親切的,距離我們非常近。
后來我常去臺灣,接觸到風土人情,又漸次覺得臺灣其實就像是大陸的一面鏡子。大陸的經濟已經甩開臺灣許多倍,過去臺灣與大陸“導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早已作古,而很多臺灣曾經發生的故事卻在大陸重新上演。臺灣和大陸現在的關系,大概最聚焦在“要不要分家”的問題上,年輕人里常常說起“認同”一詞。
這些大命題常常帶著歷史和經驗的因素,十分復雜,反而音樂是社會變化細節處的記錄者,從音樂里去了解過往的臺灣,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本《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就是這樣一個記錄者,講述了臺灣的音樂、音樂人和音樂背后的故事。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這本書里提到了極多好歌,這對于一個喜歡音樂的人而言,是一種饋贈。(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