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1971年,20多年沒回大陸的余光中,在臺北的舊居內寫下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與此同時期,被稱為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也在臺灣如火如荼地開展。2013年,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一曲《過番》,再次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鄉愁不只是距離上的遙遠,更是一種心靈的期盼。為了紀念臺灣民歌運動40周年,日前,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打造的《遇見臺灣?我曾聽過你的歌》在杭首發,為讀者講述臺灣音樂的前世今生。
書封是頭發花白的胡德夫,仰面閉眼,向著太陽。他的一生,歌唱大地與海洋,歌唱母親與故鄉。本書從“唱不盡的記憶與鄉愁”的胡德夫切入,引出民歌四十、旋律、人物、故事等6個章節。故事的作者都是兩岸文化、音樂界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名家,他們兼顧深度與流行,站在大眾普及的角度為讀者講述臺灣音樂及其背后引人思考的話題。
在還沒有流行歌曲的年代里,臺灣百姓生活中消遣傳唱的多為先民渡海創建家園初期留下的歌謠。這些歌謠多以農業時代的生活點滴細節為主,將農村社會現象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反映其中,也有先民用來表達思鄉情愁的家鄉歌謠。如《飲酒歌》、《勸世歌》等歌謠,都被后來的流行歌手重新演唱過。不一樣的時代,同樣的歌謠情懷。
追溯臺灣流行音樂本土化,得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彼時,臺灣樂壇上涌現了一批具有劃時代影響的詞曲創作者,比如莊奴、左宏元等對本土原創作品的關注和努力,帶動了姚蘇蓉、鄧麗君等一批歌手的發展。隨之留下了《月滿西樓》、《愛的路上千萬里》等深植人心的佳作。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臺灣“民歌運動”的興起,臺灣音樂的發展進入了承前啟后的新階段。
“男女三三兩兩,在空曠的草地上圍坐成一圈,吉他王子彈起吉他,大家一起唱和拍手,順便玩小游戲”。這樣的畫面在70年代的大學校園里很常見。時代與音樂總是結合在一起,“民歌如果放在整個臺灣發展的社會層面來說,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部分,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它自己的經典歌曲,時代氣氛造就了一種歌曲形式的出現,而歌曲形式又豐富了這個時代?!彼貋肀徽J為“最會講臺灣”的著名作家廖信忠說,“民歌運動的一條重要路線是‘校園民歌’,很多大學生自彈自唱。突然之間,像《外婆的澎湖灣》、《偶然》之類的歌曲,憑借其清新美好的風格,在學生族里流行起來。”這種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橫掃臺灣社會的歌曲風潮,成為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現代臺灣民歌經歷了七八年的發展,日趨成熟。1981年,齊豫推出專輯《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在聲音的處理上更加成熟與細膩。楊芳儀、許曉菁共同推出《聽泉》專輯,在民歌后期首開了女聲二重唱的先河。進入80年代,面對時代飛速前行的腳步,民歌的發展與現實生活有了一定的距離。比如段鐘潭與段鐘沂以原滾石雜志為基礎,開辦了臺灣滾石唱片公司,以一系列極具現代流行意識的專輯作品,預示著一個即將來臨的新音樂時代。
人就是這樣,希望別人替他說出不敢說的話,唱出心里想唱的歌。正如英國歌手比利?布拉格所說:“藝人的角色不是要想出答案,而是要敏銳地提出正確問題,閱聽人才是改變世界的行動主體?!?0世紀80年代初的臺灣社會,需要的是能唱出時代苦悶的歌曲,唱出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歷的心理感受。這時,蘇芮和羅大佑出現了,蘇芮的《跟著感覺走》、羅大佑的《童年》唱出了那個時代充滿希望而又沖突矛盾的心情。到了80年代末,飛碟唱片公司發行的唱片中,形象健康向上的張雨生憑借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走紅,激勵了很多臺灣的年輕人。王芷雷的《臺北的天空》、《冷冷的夏》也成為一代人共同的回憶。
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臺灣的流行音樂又進入了新的時期,流行搖滾開始成為樂壇主流,“周杰倫現象”開始成為新時代臺灣流行音樂的重要標志。2000年后,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加入中國古典傳統文化體裁,如周杰倫的《東風破》、《菊花臺》等作品,在流行音樂的基礎上融入了民族曲調等民族音樂元素,擁有獨特的東方音樂的韻味。
“伴隨著歷史的轉型,臺灣流行音樂的幾次重大變奏改變了青年文化,刺激了流行音樂的新聲音?!迸_灣著名樂評人張鐵志認為,臺灣流行音樂與青年文化的變遷分三個階段,首先是20世紀70年代,民歌運動成為青年文化的發聲筒;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釋放出來的青年力量,造就了從新音樂到新閩南語歌等;第三階段是2000年以后,臺灣社會開始追求“小清新”和“簡單生活”的生活方式和新價值觀念。
“我曾聽過你的歌”,用音樂文化開啟“遇見臺灣”之旅能引發讀者共鳴。在這浮躁的社會里,我們太需要一點經典的音樂去洗刷忙碌而空洞的靈魂,讓我們距離自己的內心,更近一些。面對音樂,保持一顆純凈的心,聽見,感受,這已足夠。(張方穎 李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