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大社科學報以“率先實現匿名審稿并制度化、率先推行期刊數字化、率先嘗試辦刊國際化”而著稱業界,被譽為“全國進步最快的社科期刊”。“國際化”是浙大社科學報“精品化”的重要舉措之一,早在2002年,浙大社科學報就在強化現有辦刊方針,側重在不改變現有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確立了立足以本土化發展為根本的“面向世界”的發展戰略,努力為具有原創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與世界學術對話的機會, 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制度創新 審稿模式率先向國際標準靠攏
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是國際上高水平期刊審稿制度的通例,也是學界衡量學術期刊及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早在1997年3月,浙大社科學報就勇于制度創新,率先在傳統的編輯部三審制外增加了“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雙盲),并采用“內稿外審制”和“回避制”保證質量;參照國際高水平期刊審稿經驗,編輯部在約請專家審稿時還會提請審稿人嚴格把關:“本刊年來稿近七千篇,錄用率不足2%。如該文的質量在您所見過的論文中為最好的2 %之一,請推薦,否則,請拒絕。”
錄用稿件均按審稿人意見進行反復修改并提供創新點和修改說明,修改后的論文還往往要再進入下輪同行匿名評審。嚴格的“同行專家雙向匿名評審制”提升了期刊質量。2010年以來,浙大社科學報在南大CSSCI、中信所、中國知網的影響因子指標連年穩居全國高校同類期刊三甲,并多次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所有綜合性期刊穩居第二或第三。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審稿制度也成為中國期刊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留下永久印記:2002年,《光明日報》C版頭條以《中國學術期刊向國標準靠攏》為題,配本刊封面照片予以報道;200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共和國期刊六十年》將本刊的匿名審稿舉措載入中國期刊史。
二、 搭建中西互動平臺,嘗試中外學者合作辦刊或建設“主題研究”欄目
錄用稿件均按審稿人意見進行反復修改并提供創新點和修改說明,修改后的論文還往往要再進入下輪同行匿名評審。嚴格的“同行專家雙向匿名評審制”提升了期刊質量。2010年以來,浙大社科學報在南大CSSCI、中信所、中國知網的影響因子指標連年穩居全國高校同類期刊三甲,并多次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所有綜合性期刊穩居第二或第三。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審稿制度也成為中國期刊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留下永久印記:2002年,《光明日報》C版頭條以《中國學術期刊向國標準靠攏》為題,配本刊封面照片予以報道;200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共和國期刊六十年》將本刊的匿名審稿舉措載入中國期刊史。
二、 搭建中西互動平臺,嘗試中外學者合作辦刊或建設“主題研究”欄目
1. 中外學者合作建設“主題研究”欄目
延攬海外名家與中國學者共同建設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通過參與和建設國際上最前沿的研究與國際學術共同體進行高水平對話,帶動前沿學科發展。近年來,先后約請海內外學者創建了“非傳統安全”“北歐福利制度研究”“跨學科問題研究”“國際休閑學前沿”等“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關注國際最為關注的當代人類生存之重大問題,立足國家利益之高度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依據,努力使欄目水平接近國際學術前沿。2010年共刊發海外優秀論文28篇,占年發文量24%,6位國際著名學者獨立或與中國學者合作擔了任欄目主持,占年度主持人的55 %。2012年,推出國際性主題研究欄目11個,占年度欄目44%;刊發了含諾貝爾獎作者及多位院士參與的原創論文20篇,作者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延攬海外名家與中國學者共同建設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通過參與和建設國際上最前沿的研究與國際學術共同體進行高水平對話,帶動前沿學科發展。近年來,先后約請海內外學者創建了“非傳統安全”“北歐福利制度研究”“跨學科問題研究”“國際休閑學前沿”等“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關注國際最為關注的當代人類生存之重大問題,立足國家利益之高度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依據,努力使欄目水平接近國際學術前沿。2010年共刊發海外優秀論文28篇,占年發文量24%,6位國際著名學者獨立或與中國學者合作擔了任欄目主持,占年度主持人的55 %。2012年,推出國際性主題研究欄目11個,占年度欄目44%;刊發了含諾貝爾獎作者及多位院士參與的原創論文20篇,作者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2. 延攬國際著名學者獨立或與中國學者共同擔任欄目主持人
邀請國際頂尖學者辦欄,通過引進來帶動我國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走出去”。如2012年11個國際性欄目中,海外學者與中國學者共同主持的就有6組:包括美國馬克.霍哲(Marc Holzer)院士主持的“國際公共管理創新理論前沿”欄目、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瑞?布贊(Barry Buzan)院士主持的“非傳統安全研究”欄目、挪威皇家終身教授斯坦恩.庫恩勒(Stein Kuhnle)教授主持的 “國際福利經濟研究前沿”欄目2組、加拿大羅杰.曼內爾(Roger Mannell)教授主持的“國際休閑學前沿”欄目及美國克里斯汀.弗洛拉教授主持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欄目等。
邀請國際頂尖學者辦欄,通過引進來帶動我國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走出去”。如2012年11個國際性欄目中,海外學者與中國學者共同主持的就有6組:包括美國馬克.霍哲(Marc Holzer)院士主持的“國際公共管理創新理論前沿”欄目、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瑞?布贊(Barry Buzan)院士主持的“非傳統安全研究”欄目、挪威皇家終身教授斯坦恩.庫恩勒(Stein Kuhnle)教授主持的 “國際福利經濟研究前沿”欄目2組、加拿大羅杰.曼內爾(Roger Mannell)教授主持的“國際休閑學前沿”欄目及美國克里斯汀.弗洛拉教授主持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欄目等。
3.開門辦刊拓展作者地域性 ,充分發揮海外編委的作用
科學無國界。一份優秀的學術刊物必須堅守學術本質,一份優秀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必然要跨越國籍和語種。浙大社科學報早在2001年即始開門辦刊,通過國際性作者、國際性編委、國際性審稿專家、國際欄目主持人等途徑,努力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
(1)編委國際化:國內為主,國際為輔。2009年以來,先后新增9名海外著名學者擔任國際編委;目前共有10位海外編委,其中4位院士,多位國際著名學術團體負責人或國際著名期刊主編。海外編委先后擔任了本刊欄目主持人,或為學報撰稿、審稿、薦稿、宣傳,為提升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2)稿源國際化:打破“外稿”限制,國內為主,爭取國際作者和讀者。近四年來,延攬了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芬蘭、奧地利、瑞士、挪威、比利時、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斯洛伐克及我國香港、臺灣等海內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學者在本刊發表論文,拓展了中國期刊作者分布的地域性。(3)多渠道約稿:通過海內外學者或郵件直約、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間接或直接向海內外學者約稿。約稿時事先申明稿件須經同行匿名審稿后才能確定是否錄用。
科學無國界。一份優秀的學術刊物必須堅守學術本質,一份優秀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必然要跨越國籍和語種。浙大社科學報早在2001年即始開門辦刊,通過國際性作者、國際性編委、國際性審稿專家、國際欄目主持人等途徑,努力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
(1)編委國際化:國內為主,國際為輔。2009年以來,先后新增9名海外著名學者擔任國際編委;目前共有10位海外編委,其中4位院士,多位國際著名學術團體負責人或國際著名期刊主編。海外編委先后擔任了本刊欄目主持人,或為學報撰稿、審稿、薦稿、宣傳,為提升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2)稿源國際化:打破“外稿”限制,國內為主,爭取國際作者和讀者。近四年來,延攬了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芬蘭、奧地利、瑞士、挪威、比利時、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斯洛伐克及我國香港、臺灣等海內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學者在本刊發表論文,拓展了中國期刊作者分布的地域性。(3)多渠道約稿:通過海內外學者或郵件直約、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間接或直接向海內外學者約稿。約稿時事先申明稿件須經同行匿名審稿后才能確定是否錄用。
4. 學報及國際性欄目獲部分國際學術共同體認可
在世界變成地球村的當代,文化的多元性共存和在互動中融合創新,使得審視文化的眼光更趨向整體主義和對話互動,乃是一種文化研究的必然。目前,浙大社科學報的主題研究欄目已獲部分國際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尊重,一些欄目論文被譯成日文、韓文、西班牙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國際出版集團高層偶然讀到我刊欄目后,索取全年期刊研讀并主動提出合作要求;一些欄目還被學者推薦到著名國際學術會議廣泛傳播,獲得好評;美國、英國等教授已主動為非傳統安全研究、休閑學研究等欄目投稿。
中外學者共建的主題研究欄目有效提升了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學報先后被英國等一些高校認定為國際權威期刊,教授發文被認可;我國香港地區一些著名高校也認定浙大社科學報為權威期刊,美國某機構也認定我刊為“國際核心期刊”。澳大利亞部分教授看到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性欄目后非常贊嘆,紛紛表達了“希望與中國作者一起合作或獨立在貴刊發表文章的想法”。
當然,限于人力等多種因素,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性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并不穩定,可持續性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世界變成地球村的當代,文化的多元性共存和在互動中融合創新,使得審視文化的眼光更趨向整體主義和對話互動,乃是一種文化研究的必然。目前,浙大社科學報的主題研究欄目已獲部分國際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尊重,一些欄目論文被譯成日文、韓文、西班牙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國際出版集團高層偶然讀到我刊欄目后,索取全年期刊研讀并主動提出合作要求;一些欄目還被學者推薦到著名國際學術會議廣泛傳播,獲得好評;美國、英國等教授已主動為非傳統安全研究、休閑學研究等欄目投稿。
中外學者共建的主題研究欄目有效提升了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學報先后被英國等一些高校認定為國際權威期刊,教授發文被認可;我國香港地區一些著名高校也認定浙大社科學報為權威期刊,美國某機構也認定我刊為“國際核心期刊”。澳大利亞部分教授看到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性欄目后非常贊嘆,紛紛表達了“希望與中國作者一起合作或獨立在貴刊發表文章的想法”。
當然,限于人力等多種因素,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性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并不穩定,可持續性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堅持中文刊,輔之必要的英文信息,增加更多英文內容
早在2003年始,浙大社科學報就確立了強化現有辦刊方針,側重在不改變現有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立足以本土化發展為根本的“面向世界”的發展戰略。語言上,堅持辦中文刊,輔之必要的英文信息。從1999年第2期開始,學報始采用大16開本,同時按國際規范提供總目及每篇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及單位等的英文信息,成為中國最早提供論文必要英文信息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之一。在此基礎上,著眼于“面向世界”的目標,浙大社科學報還拓展并增加了更多的英文信息,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首試長英文概要(executive summary)
浙大社科學報于2002年底開始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試長英文摘要;2003年起,所有論文英文摘要均增加到500-800字左右;2012年始,又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試長英文概要,對部分國際性主題研究欄目的英文摘量做了加長處理,類似論文的英文縮寫,篇幅約在2-7個版面。201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邁爾森教授最先采用了長英文概要;美國弗羅里達國際大學馬瑞迪斯?紐曼教授、英國考文垂大學韓德教授除了提供各自英文的短摘要,也提供了3-7個版面的英文縮寫作為附件放在論文后發表。長概要作者多來自英語國家或者長期在英語國家學習和工作的海外學者,以保證論文英文概要的質量。
浙大社科學報于2002年底開始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試長英文摘要;2003年起,所有論文英文摘要均增加到500-800字左右;2012年始,又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試長英文概要,對部分國際性主題研究欄目的英文摘量做了加長處理,類似論文的英文縮寫,篇幅約在2-7個版面。201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邁爾森教授最先采用了長英文概要;美國弗羅里達國際大學馬瑞迪斯?紐曼教授、英國考文垂大學韓德教授除了提供各自英文的短摘要,也提供了3-7個版面的英文縮寫作為附件放在論文后發表。長概要作者多來自英語國家或者長期在英語國家學習和工作的海外學者,以保證論文英文概要的質量。
2. 提供中英文雙語參考文獻(2006)
2006年1月,浙大社科學報開始將論文參考文獻譯成英文,對應置于中文參考文獻后,此舉不僅為國際著名檢索機構檢索中國論文提供了便利,擴大了中文學術期刊的顯示度,也為中國學術期刊在技術操作層面進一步接軌國際做了新嘗試。2008年2月,浙大社科學報還在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了DOI標志,完成了數字資源間的國際化鏈接。
浙大社科學報的創新性舉措獲得國際學者和期刊同行的認可。2005年,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發展部總監James Testa教授對我刊長英文摘予以很好的評價;2012年,前美國行政管理學會主席Newman教授寫給中國教授的函中,也特別對浙大社科學報“能使用長英文摘要表示欽配”,認為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程度在中國期刊中首屈一指”。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審閱專家也對浙大社科學報的英文編排規范予以高度認可,并在年報“編制說明”中向全國推廣:“入選期刊在英文題錄摘要的編排方面普遍做得較細致。例如《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就采用長英文摘要,參考文獻同時附加英文翻譯的格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DOI號,這些都有助于期刊在海外推廣傳播。”
2006年1月,浙大社科學報開始將論文參考文獻譯成英文,對應置于中文參考文獻后,此舉不僅為國際著名檢索機構檢索中國論文提供了便利,擴大了中文學術期刊的顯示度,也為中國學術期刊在技術操作層面進一步接軌國際做了新嘗試。2008年2月,浙大社科學報還在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了DOI標志,完成了數字資源間的國際化鏈接。
浙大社科學報的創新性舉措獲得國際學者和期刊同行的認可。2005年,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發展部總監James Testa教授對我刊長英文摘予以很好的評價;2012年,前美國行政管理學會主席Newman教授寫給中國教授的函中,也特別對浙大社科學報“能使用長英文摘要表示欽配”,認為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程度在中國期刊中首屈一指”。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審閱專家也對浙大社科學報的英文編排規范予以高度認可,并在年報“編制說明”中向全國推廣:“入選期刊在英文題錄摘要的編排方面普遍做得較細致。例如《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就采用長英文摘要,參考文獻同時附加英文翻譯的格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DOI號,這些都有助于期刊在海外推廣傳播。”
3. 海外學者全英文論文同步呈現給讀者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不高,語言障礙是因素之一。浙大社科學報堅持辦中文刊的同時,于2012年開始嘗試對極少量英文水平較高的國際著名學者原創論文采用雙語對照出版的形式發表,即以中文發表該文,英文作為附件全文配發其后,為中國學術期刊開拓了新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如2012年1-4期共發表十個國家和地區著名學者原創論文19篇,其中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皇家院士羅伯特 斯特賓斯教授、牛津大學羅納德布什教授等12篇論文均為雙語發表;其余7篇則提供了2-7頁的長英文概要。
雙語發表得到海外學者的認同。美國、澳大利亞等著名學者均表達了期待在本刊“獨立或與中國學者合作發表論文”的意愿。國內學者來信稱:“貴刊在國際化方面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領頭羊。”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戈登 沃克教授將其多年研究的核心觀點以中英文形式原創首發于本刊,并在個人簡歷中將此文放在首篇,海外學者讀到后特別截屏轉發我刊,贊曰:由此可見“國外學者非常重視浙大社科學報,這也是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體現”。
為提升長英文摘要及雙語參考文獻的質量,我刊還建立了由外語教授為主的審校團隊,所有摘要及參考文獻均由作者與具備翻譯資質的譯者通力合作完成,再由編輯部聘請審校專家審讀修改。海外學者的全英文論文則請浙大出版社聘請的外籍專家把關。由于嚴把質量關,2009年,在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學術期刊英文摘要編校質量評估”抽檢中,浙大社科學報成為被抽檢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語類社科期刊。當然,譯文要達到“信達雅”難度依然很大,浙大社科學報的譯文質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不高,語言障礙是因素之一。浙大社科學報堅持辦中文刊的同時,于2012年開始嘗試對極少量英文水平較高的國際著名學者原創論文采用雙語對照出版的形式發表,即以中文發表該文,英文作為附件全文配發其后,為中國學術期刊開拓了新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如2012年1-4期共發表十個國家和地區著名學者原創論文19篇,其中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皇家院士羅伯特 斯特賓斯教授、牛津大學羅納德布什教授等12篇論文均為雙語發表;其余7篇則提供了2-7頁的長英文概要。
雙語發表得到海外學者的認同。美國、澳大利亞等著名學者均表達了期待在本刊“獨立或與中國學者合作發表論文”的意愿。國內學者來信稱:“貴刊在國際化方面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領頭羊。”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戈登 沃克教授將其多年研究的核心觀點以中英文形式原創首發于本刊,并在個人簡歷中將此文放在首篇,海外學者讀到后特別截屏轉發我刊,贊曰:由此可見“國外學者非常重視浙大社科學報,這也是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體現”。
為提升長英文摘要及雙語參考文獻的質量,我刊還建立了由外語教授為主的審校團隊,所有摘要及參考文獻均由作者與具備翻譯資質的譯者通力合作完成,再由編輯部聘請審校專家審讀修改。海外學者的全英文論文則請浙大出版社聘請的外籍專家把關。由于嚴把質量關,2009年,在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學術期刊英文摘要編校質量評估”抽檢中,浙大社科學報成為被抽檢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語類社科期刊。當然,譯文要達到“信達雅”難度依然很大,浙大社科學報的譯文質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四、 首試中文學術期刊擁有國際學者多語言版權
在提升國際影響力過程中,浙大社科學報十分注重期刊版權問題。并在如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版權簽約國際化:早在2004年,浙大社科學報即通過學者和朋友從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帶回英文等論文版權授權模板,參照制訂了符合我國著作權法的“作者著作權轉讓書”“作者出版承諾書”,成為國內最早與論文作者簽署版權協議的學術期刊之一。(2)拓展國際傳播,爭取國際學者外文版權:國際期刊在版權合同中,往往會獲取作者授權原創論文的所有語言之版權,包括中文版權。為改變中文學術期刊長期存在的版權單向引進,且國際學者論文僅授中文版權的現狀,2012年,我刊通過簽署版權合同獲得不少國際作者的多語種出版傳播權。2012年,牛津大學Ron Bush等十余位國際著名學者紛紛將其原創論文的中英文等所有語言的版權授權予本刊。(3)嘗試中國期刊版權轉讓:2014年,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圖書館學術交流部要求,授權其典藏本刊相關論文文獻,明確版權事項:“在授權論文編目記錄中給出浙大社科學報版權聲明以及官方網站的鏈接”。同年,多篇海外著名學者的論文達成了英文版權輸出,有的還被墨西哥出版社譯為西班牙語發表,相關版權許可事項均按國際國內出版規范,在論文顯著位置著錄首發于浙大社科學報,并已獲我刊授權。
(1)版權簽約國際化:早在2004年,浙大社科學報即通過學者和朋友從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帶回英文等論文版權授權模板,參照制訂了符合我國著作權法的“作者著作權轉讓書”“作者出版承諾書”,成為國內最早與論文作者簽署版權協議的學術期刊之一。(2)拓展國際傳播,爭取國際學者外文版權:國際期刊在版權合同中,往往會獲取作者授權原創論文的所有語言之版權,包括中文版權。為改變中文學術期刊長期存在的版權單向引進,且國際學者論文僅授中文版權的現狀,2012年,我刊通過簽署版權合同獲得不少國際作者的多語種出版傳播權。2012年,牛津大學Ron Bush等十余位國際著名學者紛紛將其原創論文的中英文等所有語言的版權授權予本刊。(3)嘗試中國期刊版權轉讓:2014年,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圖書館學術交流部要求,授權其典藏本刊相關論文文獻,明確版權事項:“在授權論文編目記錄中給出浙大社科學報版權聲明以及官方網站的鏈接”。同年,多篇海外著名學者的論文達成了英文版權輸出,有的還被墨西哥出版社譯為西班牙語發表,相關版權許可事項均按國際國內出版規范,在論文顯著位置著錄首發于浙大社科學報,并已獲我刊授權。
五、加入著名國際檢索機構,開拓“名刊”面向世界的新渠道
國際著名檢索機構是展示人文社科學術信息的世界性門戶,可有效提升中國社科期刊的被檢索率,拓寬期刊在世界學術期刊群中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早在2003年1月,浙大社科學報即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語言學與文學文摘”和“社會學文摘”收錄,稍后又被CSA的“世界政治科學文摘”收錄。截至2014年,被《劍橋文摘》三大文摘收錄的中國期刊僅兩家。2009年7月,被波蘭《哥白尼索引》(IC)列為來源期刊,是全世界先期被收錄的極少量人文社科類期刊之一,也是中國首家被收錄的人文社科期刊;2010年,被美國MLA收錄。與自然科學期刊相比,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被國際檢索機構收錄極少,而中文社科期刊被國際索引收錄更為不易。以CSA為例,2011年新收38種中國期刊,35種為自然科學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僅三種,且均為外文刊:《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及港臺辦的《亞太語言教育學報》(葡萄牙語)《亞洲藝術新聞》(英文版)。
近年來,浙大社科學報已先后被CSA、UPD、EBSCO、Gale、OCLC、IC、ICIJ等著名國際數據庫的15個索引等收錄,成為目前我國被國際著名索引收錄最多的中文社科期刊。
早在2003年1月,浙大社科學報即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語言學與文學文摘”和“社會學文摘”收錄,稍后又被CSA的“世界政治科學文摘”收錄。截至2014年,被《劍橋文摘》三大文摘收錄的中國期刊僅兩家。2009年7月,被波蘭《哥白尼索引》(IC)列為來源期刊,是全世界先期被收錄的極少量人文社科類期刊之一,也是中國首家被收錄的人文社科期刊;2010年,被美國MLA收錄。與自然科學期刊相比,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被國際檢索機構收錄極少,而中文社科期刊被國際索引收錄更為不易。以CSA為例,2011年新收38種中國期刊,35種為自然科學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僅三種,且均為外文刊:《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及港臺辦的《亞太語言教育學報》(葡萄牙語)《亞洲藝術新聞》(英文版)。
近年來,浙大社科學報已先后被CSA、UPD、EBSCO、Gale、OCLC、IC、ICIJ等著名國際數據庫的15個索引等收錄,成為目前我國被國際著名索引收錄最多的中文社科期刊。
六、數字化理念接軌國際
浙大社科學報還積極學習國際期刊的數字化技術和新出版形態。一是借鑒國外開放訪問(OA)運動理念,早在2008年1月即在學報自己網站提供學術論文的免費下載和閱讀,網站訪問量大增,迄今已有七十多個國家的獨立IP地址來訪。近5年內,網站全文下載量逾224.8萬,年均全文下載44.96萬,日均下載1183次,遠超大型數據庫。二是學習新技術,拓展OA新渠道。2008年2月,在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了國際通用的數字內容標識系統DOI,國際解析量逐年增長。今后還擬采用國際期刊已開始采用的ORCID新技術,開放科學家與作者的全球身份證。三是學習國際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于2009年3月,在全國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推出單篇論文“優先數字出版”,并建立了中國首個自主性中文“在線優先出版”學術期刊平臺,使浙大社科學報的期刊數字化從后端的傳播發行覆蓋到全數字內容生產的前端、中端和末端,浙大社科學報也成為最早嘗試和推動我國中文學術期刊“優先出版”的期刊,引領了中文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
七、成果在世界范圍內被引用
作為非SSCI收錄、非英文版、非專業性的高校學報,并且是從未與國外任何出版機構以“借船出海”方式合作的中國自主性大綜合中文學術期刊,浙大社科學報以自己的母語探索期刊國際化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學報不僅成為中國人文社科期刊中被國際檢索機構收錄最多的中文刊,而且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引用量。據統計,2000-2009年,浙大社科學報在SSCI與A&HCI十年國際引用數位居全國人文社科類期刊第二,高校人文社科類學報第一;2013年以來,國際影響因子連續兩年穩居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第一,全國人文社科綜合類期刊第二(含社科院、社科聯期刊),成為迄今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中唯一先后連續進入“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期刊”榜單的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
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舉措不僅使刊物獲得了前沿的學術內容和高端的海外作者資源,也使期刊具有了一定的面向世界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薛豹 2015年3月
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化舉措不僅使刊物獲得了前沿的學術內容和高端的海外作者資源,也使期刊具有了一定的面向世界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薛豹 2015年3月
來源:中國期刊協會網站 http://www.cpa-online.org.cn/Web/ArticleShow.aspx?artid=000991&cateid=A0401
《中國期刊協會通訊》2015年第1期全文刊發;
《中國期刊年鑒》(2015版)擬刊發該文未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