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材的好壞底子里反映的其實就是寫作者對學生的態度。只有對學生、對自己的教學充滿熱情和責任的教師,才有可能寫出有質量的教材。《商標法:原理規則與案例討論》(以下簡稱《商標法》)之優秀也說明了這一點。
曾經因為一個知識產權上的問題,法學院的陳林林教授向我推薦了何懷文先生,何先生很熱情地給予了解答和指導。之后,忽然的一天,何先生聯系我,詢問是否可以出版他的教材。我們約見,他像風一樣刮進我辦公室,大談對當前法學教育的看法,以及對自己商標法教學的想法。那一瞬間,我突然感覺,這個問題他一定已經思考的很久了,就像一棵豆芽在泥土下醞釀了好久想要破土而出。
何懷文先生是北大法學博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知識產權法碩士,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知識產權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等校做過訪問學者,還發表過多篇知識產權專業SSCI論文。多年的國際學術訓練經歷,讓他不能安于(或忍受)現在的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很多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是一回事,工作后碰到的實際情況則又是另一回事。”“很多學生學了商標法后只是模糊地知道了幾個概念,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這種法學教育狀態,他想要有所改變。
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理念,作者專門寫了一篇很長的前言,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作者認為,“學習法律與其說是掌握原理規則,不如說是尋找問題的規范性解決方案”。在作者看來,當前中國法條粗備,而法律適用問題可能更是今后需要面對的挑戰,法律適用同樣需要高度創造性的法律思維,因而,“如果只是被動地吸納存儲知識而不是積極地探究問題,頭腦中留下的僵死法條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該《商標法》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書中引入了最新的案例。面對每年各級法院公布的堆積如山的法律文案,身懷絕技的作者飛檐走壁,游刃于千山萬壑,為讀者精心挑選了26個典型案例,又施展抽絲剝繭般的耐心,將案例的前因后果、各種可能一一分析,娓娓道來。將“原來看似彼此孤立的法律規范,因緣案件糾紛和主動探究而呈現出生動活潑的緊密聯系”。這26個案例“如同26個大舞臺,個個都是活著的商標法,客觀地反映著當前我國商標制度的實際運行。高度抽象而遠非自明的法律原理和規則在這些大舞臺上盡情展示著各自豐富的規范內涵”。在理論鋪墊后,“勁牌商標案”、“啄木鳥商標案”、“片仔癀商標案”、“五糧液商標案”、“偉哥商標案”等各具特色的案例便被作者一一請上場,而案情的跌宕起伏、分析的精妙入扣,每讀一篇讓人拍案叫絕。
為了給予讀者更加深入的體會,作者又在這些風格各異的判例之后施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問題討論,包括引入國內外的相關判例資料,以資增加討論的深度與寬度,讓讀者以更大的視野洞悉國內法與國外法的異同。這些討論的目的,正如作者所說,重點是強調討論的深入和充分,而不必糾結于結論的高低。
特別地,書中所有的法條是以2013年修訂的《商標法》為基準,在涉及舊案例時還特意加注舊法條以示區分。的確,這是一本經過充分思考與精心準備的好教材。(曾建林)
《商標法:原理規則與案例討論》,何懷文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58.00元
《 中華讀書報 》( 2015年04月08日 19 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4/08/nw.D110000zhdsb_20150408_3-19.htm